带小朋友爬山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能,让他们亲近大自然,学会面对挑战,还能增进与父母的亲密感。不过,与成年人相比,孩子在爬山过程中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。以下是一些带小朋友爬山的注意事项:
爬山前
评估孩子身体状况和能力
年龄与体力:年龄不完全是唯一指标,可以根据孩子的行走能力、口语表达能力来判断,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行走,反应当下感受,就能试着带着一起爬山。如果孩子平时运动量较少,那就选择相对轻松的爬山路线。例如,2岁以上及初尝徒步的小娃适合地势平坦、难度系数小、强度小、安全性高、行程自由,可以随时下撤并有多个休息点、食物和饮用水补给也很方便的路线;5岁以上及有徒步经验的大娃可以尝试距离稍长、可能要走几个小时、强度稍大、需要爬山或者涉水、稍微有点危险性但有安全保障和下撤途经、中途有休息和食物饮水补给点的路线。
健康状况:评估孩子身体状况,如有重感冒、身体疲劳、重度晕车等不适情况,应取消活动。另外,超过2500米就有可能有高山症的反应,建议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做高度适应,前一个晚上先在高度约2000米的地方过夜,隔天再往更高的地方,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高山症的反映。如果要在3000米以上的地方过夜,也请务必规划好紧急撤退方式。
选择合适路线
难度适宜: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力选择合适的爬山路线,避免路线过长、过陡或过于复杂。可以从邻近的郊山开始规划,让孩子习惯登山的过程,熟悉大自然的环境。每次难度增加不要超过之前走过的路线太多(增幅最好控制在一两公里里程、100米的爬升以内)。例如,北京的大石山森林公园低幼超友好,缓坡一小时爬完,站在山顶可俯瞰密云水库;天门山往返6公里,人少,有网红天门洞,可欣赏日落、拍照。
考虑补给和安全:了解路线的补给点和安全情况,确保中途有足够的水源和休息点,并且路线标识清晰,没有太大的安全隐患。同时,要注意路线是否有手机信号,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不能单独行动,必须结伴活动,且配置对讲机。此外,还要考虑路线类型,如往返、环线还是穿越,其中穿越风险更大一些,因为危险的时候会犹豫继续往前走还是往回退。
了解天气情况
关注天气预报,还要有天气可能比预报的情况更恶劣的思想准备。雨雪天气就别带孩子去高海拔和人少的地方去爬山了,大风和下雨天气不要走险峻路滑的路线。
准备合适装备
鞋子:选择一双适合孩子的登山鞋是爬山准备中的第一步。爬山路途常常崎岖不平,甚至会有石块、泥泞或湿滑的路面,因此需要有防滑功能的鞋子来保护孩子的脚部。登山鞋应该具备良好的支撑性,以防止脚踝扭伤,并且应该舒适透气,避免长时间行走造成的水泡。家长可以带孩子在正式爬山前先试穿几次鞋子,确保他们能够适应。如果全程都是石头台阶路或硬化路,普通运动鞋也没问题。
服装:建议穿着轻便、透气的服装,并可以根据天气变化进行分层穿搭。例如,天气较冷时,可以穿上防风的外套,而在天气炎热时,则应选择吸湿排汗的材质,防止孩子因流汗过多而不适。户外活动中,防晒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,建议为孩子准备帽子和防晒霜,尤其是在阳光强烈的日子里。同时,不要忘记带上一件防雨夹克,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。另外,穿长裤长袜可降低摔跤膝盖等擦伤机会,还能防虫防蛇。
背包:为孩子挑选一个小背包,让孩子预备自己在山上的玩具,如玩偶、画具等,同时自己准备随身装备,如雨衣、遮阳帽、水壶等,让他们为自己负责,学习独立的态度。当孩子年纪稍大后,还可以让他们为团体分担装备重量,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。但要注意背包重量勿超过体重的1/3,年纪小一点的孩子最好不要超过1/4。此外,要记得为孩子的背包内置入一个防水袋,才不会遇到下雨时把所有的东西都淋湿。家长则需要一个容量30升左右的专业登山包,背包内也要准备防水袋,以防止物品被雨水淋湿。
其他装备:携带充足的饮用水和一些轻便又富有能量的零食,如能量棒、水果干或坚果等,以补充孩子的体力。准备基本的医疗用品,如创可贴、消毒棉片、抗过敏药、止痛药、防蚊液或防虫膏等,方便处理孩子在爬山途中可能出现的小伤口和应对昆虫叮咬。带上基本的导航工具,如地图、指南针,或使用带有GPS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式来确保不会迷路。如果路线路线较为偏僻,还应该考虑准备无信号的对讲机,以防万一与外界失联时仍然能够保持通讯。另外,头灯或手电筒可在万一延误下山时用来照明,急救包可在受伤或意外时做一些简单的急救处理,充电宝可保证手机开机用来看轨迹和路网。
爬山中
热身与拉伸:爬山之前,最好带着孩子做做热身运动,如压腿、伸展、双脚原地绕圈、劈叉等,让关节活动开,预防爬山过程中出现脚抽筋、拉伤韧带等意外。下山后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拉伸,缓解肌肉疲劳。
控制速度和节奏:小朋友走平路时的速度在3到5公里每小时,但在爬升时,通常速度会降到1到3公里每小时,取决于陡峭程度和路况。一般100米的上升下降,可折算成2公里的平路。要根据孩子的体力和状态调整爬山速度,不要过快或过慢,避免孩子过度疲劳。可以适当安排休息时间,让孩子有机会恢复体力。例如,每爬一段时间就找一个安全、舒适的地方休息10 - 15分钟,让孩子喝水、吃点零食。
安全第一:
避免危险区域:教导孩子不要随意离开既定路线、不要接近悬崖边缘等危险区域,并且教会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应对,例如保持原地等待救援等。同时,要让孩子远离草丛,因为草丛里面可能不平,甚至可能有碎石,容易滑倒,而且草丛里可能会暗藏蛇或毒虫。
防止孩子走失:孩子活泼好动,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单独行动,最好让孩子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,如果是路面险峻或湿滑,最好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走,以免发生意外。可以给孩子穿上颜色鲜艳的衣服,以便在人群中更容易辨认。
注意脚下安全: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路况,避免被石头、树根等绊倒。如果遇到陡峭的山坡或台阶,要帮助孩子保持平衡。
补充水分和能量**:爬山是一项非常耗费体力的运动,水分消耗也很快,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喝水,补充消耗掉的水分,以防脱水。此外,如果出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擦掉,如果衣服汗湿了,应垫一块汗巾,或及时将湿衣服换下,以免着凉。喝水的时候切忌大口饮用,容易引起打嗝和腹胀,也不利于解渴。同时,适时给孩子提供一些零食,补充能量,但不要在孩子剧烈运动后马上吃东西。
关注孩子情绪和状态**: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,如果孩子出现疲劳、烦躁、哭闹等情况,要及时安抚并调整行程。如果孩子实在不想继续爬了,不要强迫他们,以免让孩子对爬山产生抵触情绪。可以通过讲故事、做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。
其他事项
邀请同伴:在孩子心中,任何活动好玩与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年龄相近的同伴支持,邀请家中同样有小孩的朋友一起同行,会让孩子们更享受爬山过程,同时也能多些帮手。
培养环保意识:教导孩子爱护自然环境,不随地乱扔垃圾,将垃圾带走放到指定的垃圾桶。可以让孩子参与到环保行动中,增强他们的责任感。
做好心理建设:给孩子约个旅伴或者准备好故事、游戏,争取让孩子在走路之外有更多的快乐和收获。同时,让孩子明白爬山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,但只要坚持就能够克服。